甘肃工程咨询集体股份有限公司LOGO

乐动手机版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乐动手机版 > 集团动态

甘肃工程咨询集团三项制度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动力

日期: 2022年09月09日|来源: ​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| 字号:【 |打印

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,甘肃工程咨询集团以健全完善干事创业体制机制为主线,以增强发展活力动力为目标,以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,坚持五项原则、聚焦三大改革、完善三项机制,逐步建立了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管理机制,有效激发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动能,走出了一条改革奋进之路,效益增速明显,发展势头强劲。2021年,营业收入较2019年(剔除毛纺业务)增长27.38%,利润总额较2019年(剔除毛纺业务)增长22.23%。

探索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,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

建立健全职位管理体系。按照集团化管控、专业化管理、集约化运营的要求,岗位与职级分离管理,管理系列和技术序列并行,拓展多元化管理人员发展渠道,合理使用不同层次人才,完善管理人员职业发展通道,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搭建平台。

推进选人用人体制创新。以“四能改革”为抓手,深入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,集团公司全级次经理层成员全部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。面向市场选聘子公司副总经理3名,3户子公司面向社会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,建立与业绩考核紧密挂钩的激励约束和引进退出机制,实现选聘市场化、管理契约化、退出制度化。

加强干部绩效考核管理。制定《经理层业绩考核办法(试行)》《子公司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》《机关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》等制度,子公司领导班子薪酬与单位经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挂钩、机关干部绩效与集团整体经营业绩挂钩,考核评价结果与职务升降、薪酬调整紧密挂钩,子公司副职负责人合理拉开分配差距,年度综合考评优秀等次的干部年薪上浮5%,基本称职的年薪扣减20%,不称职的年薪扣减50%,实现收入能增能减,有效调动了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。

探索管理人员竞争上岗、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。对考核结果排名靠后的按比例实施薪酬调整、岗位调整或职级调整,支持子公司通过揭榜挂帅、竞聘上岗,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关键岗位。2021年集团党委研究提拔2人次,调整9人次,交流任职2人次;子公司管理人员竞聘上岗12人,退出管理人员12人。

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体系建设,实现员工能进能出

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。制定《员工招聘管理办法》,集团及各子公司分级分类开展校园招聘、成熟人才招聘、专业技术人才招聘、高级管理人员招聘工作,招聘信息通过甘肃人才网“国有企业招聘”专栏和甘肃工程咨询集团网站、公众号面向社会公开发布。

加强劳动合同管理。制定了《劳动合同管理办法》,建立健全了以合同管理为核心、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,规范用工,规范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行为,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,确保用工管理依法合规。

统筹推动定岗定编定员。制定《2021年定岗定编定员工作方案(试行)》,全面推行全员岗位合同管理,选择建设监理公司先行试点,各子公司分批稳步推进劳动合同与岗位合同实行并行管理,完成了定岗定编定员工作,定员人员全部签订岗位合同。

构建员工正常流动机制。制定《关于经营管理人员、专业技术人员、高级业务人员在集团内部有序流动有关意见》,实现经营管理人员、专业技术人员、高级业务人员在集团内部优势互补、有序流动,建立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。规范集团总部机关和子公司人员招聘管理,规范员工招聘渠道、增量规模、学历资质等基本情况,把控员工入口。

推进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,实现收入能增能减

强化工资总额管理。印发《工资总额管理暂行办法(试行)》《关于进一步规范工资总额管理的通知》,坚持工资与效益联动机制,与劳动生产率和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结合,切实做到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益紧密挂钩。坚持机关人员收入低于集团各子企业同层次人员平均收入、收入增长低于子公司收入增长幅度的原则,严格控制机关编制和岗位,严格控制机关工资发放,压缩工资总额。

构建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管理机制。建立健全了以岗位价值为基础,以业绩贡献为依据的薪酬管理制度,建立了完善的绩效工资考核体系。将绩效考核结果与收入分配、职务升降、新员工见习期考核挂钩,形成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。运用好市场化手段,建立绩效激励导向机制,实行全员绩效考核,人才向优势产业倾斜,收入向技术人才倾斜,逐步提高核心骨干员工薪酬的市场竞争力。目前集团公司整体薪酬分配固定和绩效部分占比为4:6,绩效占到总体收入的67%

健全差异化薪酬分配机制。合理拉开收入差距,建立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关键人才薪酬制度,加快推进薪酬分配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一线关键核心岗位倾斜。技术管理部门与普通操作人员收入差距在1.9倍到3.8倍之间,同一部门关键岗位与一般岗位的收入差距最大达6.2倍,关键岗位和贡献回报倾斜明显。

有效发挥上市公司长期激励政策效应。充分利用好改革政策工具,向核心员工实施了股权激励,分两批共实施股权激励人员891人、1140.9973万股。其中,高级管理人员2人,占比0.5%、核心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人员889人,占比99.5%。在充分释放改革红利、放大激励作用的同时,有效构建了核心员工与企业的命运共同体,促进企业与员工共成长、共发展。(责任编辑:田树芬)